调阳要深远得多。

    用南京官职做文章,不过是他第一次尝试,把一些台面下可以运行的东西,搬到台面上来,形成制度。

    是的,其实就是张居正对于大明官场很多潜规则改革的一次尝试。

    「潜规则」也叫「钱规则」,是当代历史学家吴思在研究了明清历史之后首次创建的这个名词,并以此为书名全面阐述了明清的官场生态。

    在此时,大家对这些规则都是心照不宣。

    古代的「公务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从小就接受孔孟之道和四书五经的洗礼,并且他们每个人嘴里都高喊着「忠君爱民、清正廉明和仁义道德」。

    当然,这些都是假大空的玩意儿,在他们背后却另有着另外一套独特的行为准则,这就是潜规则。

    在官场上,干什么不用钱?

    当官的又有谁不是为了钱?

    从当官开始,升官、考核、社交没有一个地方不用钱,大家的俸禄又那么低,一个月的俸禄都不够随一次份子的钱!不贪还能怎么办?

    再说这官是靠拿钱买着升上去的,不贪怎么捞回来本钱?

    这就是潜规则形成的最初的逻辑,千里为官只为财,大家考功名就是奔着钱程来的。

    所以,明朝潜规则第一条就出现了,不是让大家贪钱,而是谁提反腐败,谁遭殃。

    此外明朝官场其实还有一条与众不同的潜规则,那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明朝,不作为,会被认为是公正,真正干事的人,多半没有好下场。

    因为真正干事的人,做事时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由此就会有过。

    有了过失,官位也就不保。

    而在此以前,大明官场上,只要为官不犯错,那基本上就是终身制,直到吏部考评认为你干不动了,才会把你撤职。

    官员只要不犯错哪怕无作为也不会降职,这种风气使得官场越来越糅杂,人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

    说起来,这个潜规则最初形成,大部分人都认为和朱元璋发起的空印案有关系。

    空印案是明朝洪武年间发生的一起著名案件,涉及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的做法,最终导致大量官员被处决。

    空印案的核心问题是明朝官员在处理财政账目时采用的一种简便方法,即在空白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待实际使用时再填写具体内容。

    这种方法在当时被广泛采用,以节省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财政账目时显得尤为必要。

    然而,这种方法被明太祖朱元璋视为官员可能利用空白文书进行舞弊的证据,因此他对采用这种做法的官员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由于空印案的发生,官员们对皇帝的权威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以至于在官场上形成了严格的潜规则,那就是官员们为了避免触犯皇帝,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行事,宁愿不作为也不愿意主动做事。

    不作为,最多被朱元璋认

    为不称职,会被免职。

    可做了事儿,有可能被老朱当成犯罪证据,直接拉出去咔擦了。

    于是之后百多年时间里,官员们都默契的才有不作为的方式处理公务,在吏部、都察院考察的时候则挥舞黄白之物大肆贿赂,为自己谋前程。

    而张居正在推动考成法后,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考评不过的官员是撤职还是调职。

    张居正要把人撤职,势必动了官员为官的潜规则。

    毕竟,关于考成法的考评和京察等活动是不同的,而且是每年,每季都在进行。

    官员只要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随时都可能因此被认为不合格,面临被裁撤的风险。

    对于潜规则,张居正是按照政治斗争的办法,拉一批打一批的办法。

    那就是想办法废除掉一些潜规则,同时也把一些无关紧要的潜规则,或者说已经没法改变的潜规则扶正。

    比如地方上的苛捐杂税,都知道这些东西对朝廷危害巨大,可是却是地方官府不可或缺的,任何人想要杜绝,那就是和全天下官员为敌。

    这样的东西,就是不能动的。

    不仅不能动,还要想办法洗白。

    对此,张居正已经有了想法,那就是把民间反应最多的这些杂税,揉进一条鞭法里,正税杂税混在一起,愚昧百姓也就不知道了。

    这样,在他治下的大明,杜绝了苛捐杂税对百姓的侵害。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